模型的提出——编码修正模型、瀑布模型、增量模型、演化模型、统一过程模型、MSF模型
1.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是指一个包括软件产品开发、运行和维护有关过程、活动和任务的框架,其中这些过程、活动和任务覆盖了从该系统的需求定义到系统的使用终止。P53
2.所有模型的内在基本特征.P53
描述了开发的主要阶段
定义了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的主要过程和活动
规范了每一个阶段的输入和输出(提交物)
提供了一个框架,可以把必要的活动映射到该框架中
3.传统软件工程过程模型的主要代表是编码修正模型、瀑布模型、增量模型、演化模型和螺旋模型。IBM公司的统一过程(简称RUP)、敏捷过程(AP)和微软解决方案(MSF)等则是现代软件工程模型的主要代表。P53
4.编码修正模型是所有模型中最为古老的也是最简单的模型,该模型将软件开发分为编码和测试两个活动。该模型特点如下:P54
最适用于很小且简单的项目
成本可能很低
易于使用,人员只需要很少的专业知识,任何写过程序的人都可以使用
对于一些非常小的、开发完后就会很快丢弃的软件可以采用
对于规模稍大的项目,采用这种模型是很危险的。由于缺乏预先的计划并且通常伴随着不正规的开发方式,容易导致代码碎片,交付的产品重量也很难保证。且因为设计没有很好地文档化,因此代码维护困难。
5.瀑布模型是典型的软/硬件开发模型。包括需求、设计、编码、测试、运行与维护几个阶段。每一个阶段交付产品为: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、系统设计说明书、实际代码和测试用例、最终产品、产品升级等。该模型主要特点如下:P54~P55
每一阶段都以验证/确认活动作为结束,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消除本阶段产品中存在的问题。
在随后的阶段里,尽可能对前面阶段的产品进行迭代。
6.瀑布模型的优缺点。P55
优点:
容易理解、管理成本低。
它不提供有形的软件成果,除非到生存周期结束时。但文档产生并提供了贯穿生命期的进展过程的充分说明。允许基线和配置早期接受控制。前一步作为下一步被认可的、文档化的基线。
缺点:
客户必须能够完整、正确和清晰地表达其需要。但在系统开发中经常发现用户与开发人员沟通存在巨大差异、用户提出含糊需求又被开发人员随意解释,以及用户需求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等问题。
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建立一些用处不大的文档。
在开始的两个或者三个阶段,很难评估真正的进度状态。
在一个项目的早期阶段,过分强调了基线和里程碑处的文档。
开发人员一开始就必须理解其应用。
当接近项目结束时,出现了大量的集成和测试工作。
直到项目结束之前,都不能演示系统的能力。
7.V 模型是瀑布模型的一个变形,它在每一个环节都强调了测试,同时又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对实现者和测试者的分离。V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外包中。
8.增量模型(增量生存周期模型)是由瀑布模型演变而来的,它是对瀑布模型的精化。该模型有一个假设,即需求可以分段,成为一系列增量产品,对每一增量可以分别地开发。在开始开发时,需求就很明确,并且产品还可以被适当地分解为一些独立的、可交付的软件,成为构造增量。在开发中,期望尽快交付其中的一些增量产品。P57~P58
9.增量模型的优缺点。P59
优点:
第一个可交付版本所需要的成本和时间是很少的。
开发由增量表示的小系统所承担的风险是不大的。
由于很快发布了第一个版本,因此可以减少用户需求的变更。
允许增量投资,即在项目开始时,可以仅对一个或两个增量投资。
缺点:
如果没有对用户的变更要求进行规划,那么产生的初始增量可能会造成后来增量的不稳定。
如果需求不像早起考虑到的那样稳定和完整,那么一些增量就可能需要重新开发、重新发布。
管理发生的成本、进度和配置的复杂性,可能会超出组织的能力。
10.演化模型显式地把增量模型扩展到需求阶段。为了第二个构造增量,使用了第一个构造增量来精化需求。
11.演化模型的优缺点。P60
优点:
在需求不能予以规范时,可以使用这一演化模型。
用户可以通过运行系统的实践,对需求进行改进。
与瀑布模型相比,需要更多用户/获取方的参与。
缺点:
演化模型的使用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,因此具有较大的风险,需要有效的管理。
该方法的使用很容易成为不编写需求或设计文档的接口,即使需求或实际可以很清晰的描述。
用户/获取方不理解方法的自然属性,因此当结果不够理想时,可能产生抱怨。
12.螺旋模型中开发工作是迭代进行的,即只要完成了开发的一个迭代过程,另一个迭代过程就开始了。P60
免责声明:本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来自本网站内容采集于网络互联网转载等其它媒体和分享为主,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侵犯了原作者的版权,请告知一经查实,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,联系我们QQ:712375056,同时欢迎投稿传递力量。
Copyright © 2009-2022 56dr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 特网科技 特网云 版权所有 特网科技 粤ICP备16109289号
域名注册服务机构: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(万网) 域名服务机构:烟台帝思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(DNSPod) CDN服务: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百度云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
建议您使用Chrome、Firefox、Edge、IE10及以上版本和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